城市綠道規劃設計與發展建設經驗借鑒
發布者: 發布時間:2012-12-04
綠道(Greenway)是指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溝渠、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走廊所建立的,包括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和人工景觀線路,兼具生態、休閑、環保和教育等多種功能,在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聚居區之間起重要連接作用的線性綠色開敞空間。
2008年底,廣東省建設廳根據《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的要求開展省區域綠地的研究。為找到省區域綠地實施的抓手,著手區域綠道研究。2009年8月,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建設廳聯合起草了《關于借鑒國外經驗率先建設珠三角綠道網的建議》。廣州市規劃局按照省廳的要求,積極推進珠三角綠道在廣州的落實工作,具體工作由局城鄉規劃處、市編研中心負責組織,市規劃院編制完成。
綠道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構成的綠廊系統和為滿足綠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統兩大部分構成,廣州市綠道網規劃建設遵循地域性原則、社會性原則、生態性原則、經濟性原則、歷史性原則、安全性原則。
據了解,廣州早在2008年就啟動了綠道建設,歷經三年廣州建成綠道2163公里,串聯起320個主要景點、151個驛站,覆蓋面積36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超過800萬,串起廣州最好的山水、田園、歷史人文景觀。計劃今后每年新增綠道200公里,至2015年全市綠道總里程達到3000公里,并同步做好成熟完善、功能開發等工作,使“千里綠道、萬民共享”真正成為幸福廣州的標志性品牌。
綠道提升了廣州作為國際性大都市的形象。綠道具有生態聯系功能,可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和居住環境,是城市的“風道”,符合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綠道是城鄉聯系的紐帶,可為人們提供便捷的戶外空間,增加城鄉居民彼此交流的機會,有助于城鄉統籌及和諧社會的建設;綠道除了設置游徑、休息站、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必要設施外,還可以在綠道周邊結合旅游發展建設酒店、度假村、運動俱樂部等設施,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
作為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戰略的中心城市,昆明市城市社會經濟取得了跨躍式發展。伴隨著昆明市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快速推進,一方面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前所未無,高樓林立、街道縱橫,突顯了現代化大都市氣息;另一方面城市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城市節奏加快,而配套公共設施發展相對緩慢,逐漸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同時也給昆明對外的城市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昆明旅游資源豐富、種類多樣,旅游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根據空間分布和旅游景點類型,昆明的旅游資源可以分為以下6個片區:老城區商業文化旅游片區、盤龍區動植物主題旅游片區、草海生態歷史文化旅游片區、西山風景區、滇池風景區、官渡古鎮文化旅游片區。然而,現有片區旅游目的地功能較弱,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資源對國內外游客吸引誘因不足,游客停留時間短。應充分利用現有旅游資源,創造宜人的生態空間,發揚歷史文脈,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城市綠道能夠有效地將分散的旅游資源聯成一片,加強旅游資源銜接,發揮組合效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成網成體系的城市綠道系統還能夠方便城市居民綠色出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交通壓力、改善交通環境。
借鑒廣州市城市綠道的發展建設經驗,建議結合昆明市城市布局、旅游資源分布、交通樞紐分布、路網特點,以及區位條件等因素,逐步開展城市綠道發展建設的相關工作,論證昆明市城市綠道系統規劃建設的可行性、實施難度等。